人事处2023
湖北中医大师
当前位置: 首页 · 专家人才 · 名师名医 · 湖北中医大师 · 正文
湖北中医大师张六通教授
日期:2016-05-19 信息来源: 点击数:

张六通教授

张六通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39年2月25日生,江苏省武进县人。196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(本科六年制)。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。

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,长期从事中医基础教学、科研和临床工作。先后任中基、内经教研室教师、副主任、主任,主讲本科班、西学中班、青年教师培训班、师资班等《中基》、《内经》课,78—84级研究生班《内经选读》课,编写《中基》、《内经选读》讲义。1978年晋升讲师,1983年晋升副教授,1987年晋升教授,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四批内经博士研究生导师。1978年开始参与指导硕士研究生,198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,1991年招收博士研究生。先后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24人,博士研究生23人;主持指导硕士研究生19人,博士研究生35人。2001、2007年两次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(指导老师)荣誉证书,2002年被评为湖北中医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。毕业生遍布亚欧美等许多国家,在国内的绝大部分已晋升高职,成为业务领域的重要骨干或领导。又曾于1971年任武汉大学兼职教师、1991年受聘北京中医学院内经博士生导师。

在《中医杂志》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“外湿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”、“外燥伤肺特异性病理指标的实验研究及其意义”、“《内经》藏象学说的特点”等论文33篇、参写145篇;主编《中医脏象学》、《中医心理学》、《中医学基础》等著作5部、副主编《黄帝内经研究大成》等2部、参编4部;先后主持了“外湿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”、“外燥伤肺的分子机制研究”等国家级、省级科研课题18项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,在国内开创对中医六淫外邪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,并取得显著成果;经鉴定达国内先进或以上水平,其中获湖北省卫生科技进步一、二、三等奖各1项,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4项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研究三等奖1项。八五期间,作为学科带头人负责筹建省重点学科—内经学科,经评估达国内先进水平。

1984年任湖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,1987年任湖北中医学院院长、院党委常委,是湖北省第八、九届人大代表。曾任湖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,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,《湖北中医杂志》、《湖北中医学院学报》主编,武汉市科技智囊团成员,武汉市卫生高职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武汉市科技进步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,湖北省卫生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,湖北省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,湖北省卫生系统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、医学学科评议组组长,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、专业评审专家,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、专业评审专家,湖北省首届学位委员会委员、学科评议组成员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、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,国际东方医药基金会(纽约)顾问,澳洲传统中医学院名誉教授、名誉院长等。

在学术界先后兼任武汉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,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副理事长,湖北省气功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,湖北省老年学会第二、三、四届常务理事,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,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老年医药委员会常务委员,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,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会顾问、指导委员会委员,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第一、二、三届理事,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、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。

先后到澳大利亚、日本、美国、韩国、德国、法国等十余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,多次参与主持“92日本富山国际传统医药研讨会”、“第一届美国纽约国际东方医学学术研讨会”、“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暨国际传统医药学术会”、 “97鄂、港、澳、台中医药学术研讨会”、“首届国际内经学术研讨会”等国际性中医药学术大会。

1987—2000年任湖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,学院在改善办学条件、调整专业设置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、招收留学生、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拓宽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。

1979年被授予湖北省“模范教师”称号,1986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教战线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,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2011年1月被授予湖北中医名师荣誉称号。传略被载入1993年《中国大学校长名典》、英国剑桥《世界名人传记大辞典》(24版)等。

一、学术思想

(一)强调五脏为中心的中医整体生理观

主张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,五脏概括和代表了人体五个功能系统,它们之间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,并分别联系六腑、十二经、五体、五窍、五液等,以包涵人的整体生命活动;人体以五脏为中心,又分别与自然界四时、五气、五方、五色、五味等相联系,从而形成中医学所特有的“五脏一体”、“人身一体”、“天人一体”的整体观理论,并贯穿在中医对人体生理、病理的认识过程中,指导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。

(二)开创对六淫外邪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

六淫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致病因素,六淫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92年对外湿开始研究,从设计、复制动物模型,到选择、确定检测指标,并开展实验研究,至今己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“外湿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”、“外燥伤肺的分子机制研究”等课题,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“外湿对大鼠机体水液的影响”,及“外燥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”等课题。成功地创建了‘外湿’、‘外燥’的动物模型,提出了“外湿的科学内涵是季节气候环境、生物致病因子及机体反应性相结合的综合概念,具有病因病理双重意义”等研究结论,取得对六淫外邪实验研究的原创性成果。

(三)提出“脏虚络痹”的中医衰老理论

认为现有的中医衰老理论如肾虚说、肾虚夹瘀说等,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衰老理论的整体、辩证观,易与老年病病理证型相混淆,强调以五脏为本的整体观、虚实相关的辩证观为理论指导,提出人体内在的衰老是随增龄而发生的以脾肾为主的五脏衰虚、导致痰淤阻滞络脉、机体内外失荣、功能逐渐衰退的渐进过程,从而概括出了具有中医理论特色的“脏虚络痹”衰老理论。

(四)强调衰老与老年病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

认为广义的衰老是一个由衰致病、由病促衰的生理病理过程,由体质衰虚而致瘀滞或感受外邪为其基本病机,提倡扶正祛邪是防治老年病的基本法则,老年病治疗当辨虚之部位、轻重,邪之属性、多少而立法处方。单纯攻、补较少相宜。注重发挥中医‘治未病’思想在防治老年病中的优势。

二、医教经验

(一)提倡“两个熟悉”,做到因材施教

中医药属传统医学,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。如何引导较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的学生,尽快地理解、接受中医药理论知识,并受到启迪,是中医药教学的难点之一。为此,中医药教学要做到“两个熟悉”:熟悉不同班次、不同教学阶段教学对象的状况和需求;熟悉不同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和规律,才能做到因材施教。如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校的第一门业务课,陌生、不理解,甚至难以接受,教材和教学必须充分遵循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的规律,举例更要深入浅出,帮助理解。

(二)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

教学切忌照本宣科,要善于提纲概要,突出重点,活泼生动;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,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。如中医基础理论课,必须从概念到内涵,从联系到规律进行系统讲解,但也应通过提问、举例等,设法师生互动,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兴趣。又如中药、方剂的课堂教学,在讲述药、方基本内容的同时,可对同类或相关的药、方进行对比分析,从一般中突出特殊性,以加深印象,活跃气氛,如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实物鉴别,效果会更好。

(三)中医“经典”课应作后期临床提高课程安排

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》、《温病》等所谓中医“经典”课程,看似基础课,实则更应是临床提高课程,应以研讨原文和重要学术观点为主,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。其教学目的应定位在启迪创新思维和指导开拓临床实践两个方面。原文可分精讲、略讲和自学三部分,对其中重要学术观点,可充分实施师生共同讨论研究,既可联系前期基础,也可涉及后期临床,从而加深对原文的理解,并受到新的启发。

三、主要研究方向

(一)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及实验研究

从1992年始,开创国内对中医六淫外邪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,成功设计、复制了外湿、外燥动物模型,完成研究外湿、外燥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,发表外湿研究论文13篇、外燥研究论文20余篇,提出了外湿、外燥的科学内涵,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,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研究奖三等奖1项。为科学认识中医六淫病因提供了实验证据,为进一步开展六淫研究奠定了基础。

(二)中医关于衰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

衰老与延缓衰老是个永恒的课题,中医学对此有着极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认识。自1989年始,已指导5名硕士生、10名博士生对该研究方向,从虚、实、虚实挟杂三个方面进行课题研究,特别是完成了肾、脾、肝、心、肺五脏与衰老相关性的研究,初步明确了痰、瘀与衰老的相关性,提出人体内在的衰老是随增龄而发生的以肾脾为主的五脏衰虚、导致痰瘀阻滞络脉、机体内外失荣、功能逐渐衰退的渐进过程,从而概括出了具有中医理论特色的“脏虚络痹说”衰老理论。完成省级科研课题4项,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。对进一步开展中医关于衰老与延缓衰老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。

(三)中医“脑脏相关”的理论及实验研究

人体生命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功能活动,五脏概括和代表人体五个功能系统所形成的“五脏一体”、“天人一体”整体理论,贯穿在中医对人体生理、病理的认识过程中,指导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。该研究方向除了研究以五脏为本的脑衰老、脑病的理论外,有1名硕士生、4名博士生开展了对阿尔茨海默病、血管性痴呆的课题研究,完成省级科研课题4项,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。对深入研究脑病具有指导意义。

上一条:湖北中医大师凃晋文教授
下一条:湖北中医大师詹亚华教授


Copyright©2023 湖北中医药大学_党委教师工作部    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6号    电话:027-68890038,68890039